本書的目的,簡單來說,就是要回答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裕、有些國家貧困的問題。經濟學,尤其是發展經濟學,歷來對這個問題給出過許多答案,諸如地理、氣候、文化、無知等等,本書的作者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於「制度」。
經濟學的通說認為,自由競爭的市場可以讓社會上的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配置,進而使得經濟得到最好的發展,可惜市場往往出現失靈的現象,政府的角色就是要矯正這些失靈之處。上述的無知說就是認為,經濟表現差勁的國家領導人,出於無知,面對市場失靈的現象,不知道應該或如何加以調整。所以,對於那些國家,經濟學家所能開給他們的藥方就是找出有哪些市場失靈的情形,並對症下藥。但本書的作者認為,上述的意見固然看見的市場失靈的現象,但卻沒看到市場失靈現象的成因,所以對於他們所提供的解方太過於樂觀。
市場失靈現象的成因往往是主政者自己有意圖地搞出來的。主政者可能為了犒賞支持者,所以行獨占制,以專賣權犒賞支持者;或者懼怕技術改進以後,勞工失業,造成社會不安定,所以禁止新技術的推展;或者為了不讓政敵發展起來,有意地不去推廣教育,不去提供公共建設,影響區域的發展。舉例而言,俄國在沙皇時代採行農奴制度,貴族們都是大地主,他們統治階層的利益取決於土地出產的價值。當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到聖彼得堡時,沙皇居然因為工業化的結果會損及貴族的利益,所以不准引進蒸汽機!
本書作者將自由競爭的市場稱為「廣納性經濟制度」,相對的,採行奴隸制度、農奴制度、勞工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(書中的例子,像是西班牙在南美採行的封賜制度,或者其後續在瓜地馬拉等地演變成的工作簿及遊民法等),不保障財產權,或者行獨占制的體制為「榨取性經濟制度」。從前一段的敘述,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是廣納還是榨取,並不是命中注定的,而是受到那個國家的政治制度(也就是一群人決定公共事務的方式)的影響。同樣地,政治制度也分為廣納性與榨取性,前者最典型的代表自然是西歐、美國等地的民主制度,但廣納性政治制度無法與民主劃上等號,舉例來說,光榮革命以後的英國,就有選舉權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說,以今日的標準絕對算不上民主國家,但因為有人民向國會請願的制度以及法治的傳統,所以在「黑面法案」事件中,有錢有勢的貴族依樣無法對平民為所欲為;反例則是南美的哥倫比亞,該國有悠久的民主選舉的歷史,但直到1974年,該國的兩個傳統政黨都還協議輪流執政及擔任總統;而直至今日,地方仍然軍閥派系林立,把持、操縱著選舉結果。在榨取性的政治制度下,菁英階層(享盡制度帶來的好處的人)會傾向於建立榨取性經濟制度,好進一步給自己帶來好處。
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,人類文明率皆採榨取性政治/經濟制度,採廣納性者,毋寧是歷史發展上的少數。廣納性政治制度濫觴於英國,同樣是有著相似制度、文明、歷史發展的歐洲國家,為何獨獨英國發展出了廣納性政治制度,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要解釋的一個問題。中世紀的歐洲,眾所皆知,採行封建制度,貴族們領有土地,平民則只是被綁在土地上的農奴,不論東、西歐皆然。但在黑死病肆虐過後,兩地分道揚鑣,作者們把這種決定制度分道揚鑣的時刻稱為「關鍵時期」。其實當時東、西歐之間還是有差別的,差在西歐的貴族力量沒那麼大,對農民的控制力較弱,而西歐的城市則比東歐要來得興盛,作者給它的名稱叫作「小差異」。正是這種微不足道的小差異,決定了面對關鍵時期,制度分道揚鑣的結果。
(未完)
留言
張貼留言